1. 首页>资讯 > 农业新闻

上海浦东:建设“小三园” 点亮“美丽庭院”

作者:王夕
2019-06-06
农业新闻

  要想被评为上海浦东新区“美丽庭院五星户”,除了家族传承的文化,更重要的是对庭院倾注心血的装点——庭院被打造成了一个“小花园”,石臼、石磨等老物件构成一道道精致的花坛小品;屋后,废旧的砖块、瓦缸,被重新堆放组合,绘上油彩,别有一番意趣;竹林中,废弃的砖瓦被细心堆叠起来,形成了一条龙的形状……而这正是上海浦东新区以“小三园”为切入口,激发村民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热情,推进美丽庭院建设,形成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一个缩影。

  走进上海位于泥城镇公平村的陈家宅院,宅前屋后绿树成荫,花草掩映,一条小河绕宅流淌;大门口,楹联上书“修竹茂林书院 乔木古树人家”,也透着浓浓的诗意……在浦东新区“美丽庭院”建设启动后,这个私人宅院又多了一个身份——“美丽庭院五星户”。

  院子的女主人陈品芳原是村小学的教师,现在已经退休,其父去世前是一名中医,经常为村民们治病。“美丽庭院”建设启动后,陈家宅院里的百年海桐、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父亲为病人诊疗的物品等,都成了陈家宅院别具一格的“特点”。

  从“生活习惯”到“内生动力”

  近几年,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村庄改造、中小河道整治等工作,浦东新区农村的环境面貌有了质的提升,但是农村宅前屋后不整齐、脏乱差始终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浦东新区把美丽庭院建设作为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工作载体,并提出了村级全推动、队组全覆盖、家庭全参与的“三全”目标,要求必须做到“凡是有人居住的庭院和村落‘一个也不能少’”。

  如何做到“一个也不能少”?最主要的就是要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让百姓“自己想、自己做、自己管”。

  近年来,在全国许多的城市社区,毁绿种菜带来的矛盾和纠纷屡见不鲜,而一些“亲瓶菜园”“一平方米菜园”等,则因为在满足居民耕种体验和保护社区治理规范的平衡点,成为城市社会治理的积极探索。

  而对于浦东农村居民来说,在宅前屋后种果树、种菜园的习惯则更为深刻而长久,此外,柴草、砖块不舍得丢弃,经年累月存放在院子里的现象也十分常见……怎么办?“一禁了之”“强制移走”等方式既浪费人力、财力,也不会获得老百姓的支持。

  为此,在浦东新区制定的实施意见中,积极引导村民精心布局和经营好宅前屋后的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并将“小三园”打造作为庭院建设重要内容,作为美丽庭院设立达标型、提升型、特色型3个差异化村庄考核验收标准的主要内容,作为评比一星户、三星户、五星户的主要依据。

  例如,三星户和五星户评选标准中都要求对零星土地充分利用,形成“小三园”,按照村规民约布置围栏、篱笆等。五星户由区里表彰鼓励形成典型示范,充分发挥“样板领路”作用。

  在标准引导和典型示范下,不论是镇村干部还是村民农户都对“小三园”建设有了准确的理解和认识,纷纷主动要求建设,并涌现出一大批像陈品芳这样的五星户、三星户。“人家要把树砍掉,我们家就是爱种树。”陈品芳说。

  除了养花、种菜这样的“习惯”被保留下来,更多的生活理念与方式,也在“小三园”和美丽庭院建设中得以体现:随手乱丢垃圾不见了,随之养成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传统的烧柴做饭越来越少,清洁能源越来越受欢迎……

  通过一年多的建设,浦东农村宅前屋后的零星土地、农宅庭院内及周边的“小三园”,在村民自觉动手的一点一滴中得到美化和提升,村民从开始的城市的生态环境决定了人们的生存能力,所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是我们正在解决的问题。乡村的生态环境远远高于城市,针对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呼吁构建成像的生态环境系统进行生态大循环,这样会有利于城市居民改善生态环境。“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激发了村民积极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热情,点燃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从“半边天”到“全参与”

  “小三园”作为美丽庭院建设主要内容之一,由浦东新区农业农村委和妇联合力牵头推进,旨在发挥妇女“半边天”作用。浦东新区妇联主席陆敏之说:“创建美丽庭院工作阵地在家庭,主体力量是妇女,要让农村美起来,就得让农村妇女们‘动’起来。”

  “农村的传统是半边天说了算,所以妇联成了具体牵头部门。”泥城镇妇联主席黄惠英说。从一开始不明就里成为美丽庭院建设的牵头部门,到明白美丽庭院的内涵,再到会同中小学策划“我心中的美丽庭院”实践作文进行宣传推广,黄惠英和同事们真正把村里妇女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浦东新区妇联还积极联系浦东女艺术家联谊会通过艺术展览、创意体验等活动,做好美学宣传者、辅导者、实践者,帮助广大妇女普及艺术理念和知识,为“小三园”打造提供有力支撑,迅速打开工作局面。

  然而,要实现“村级全推动、队组全覆盖、家庭全参与”,还需要形成更好的共建共享机制。

  在美丽庭院的建设过程中,各镇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把关,村书记和村干部亲力亲为,一批老书记、老队长、老工匠、老劳模和“三八红旗手”等党员骨干带头冲锋陷阵,形成“一人带动一宅、一宅带动一组、一组带动一村”的良好局面。

  老港镇大河村的朱卫华是家庭所在队组的队组长,在建设期间,她带领志愿者们每天挨家挨户上门宣传美丽庭院建设,并帮助队组内高龄老人、残疾人以及其他特殊群体整理宅前屋后,她的丈夫也毫无怨言地支持她的工作,有时还帮她一起动手整理周边邻居的宅前屋后。

  在浦东新区美丽庭院建设中,涌现出一大批像她这样的志愿者,新场镇祝桥村更是吸引了驻地交通职业技术学校大学生志愿者团队的加入。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特长、知识特长、青年创作优势,对祝桥村村民小组墙画进行设计、创作,还积极帮助农户打理“小三园”,打造微景观,成为新场镇“小三园”和美丽庭院建设的一道风景线。

  事实上,浦东新区各个镇在建设美丽庭院的过程中,都形成了一些符合当地特色的经验:航头镇通过自治+共治,推动“美丽庭院”建设深入家家户户,建立了奖励机制,最大限度实现“一人带动一家,一家带动一宅,一宅带动一村”;新场镇将美丽庭院建设与特色小镇建设结合起来,打造“文化+”美丽庭院,明确了摆放有序整齐化、种树栽绿生态化、庭院建设协调化等“小三园”建设“标准”;航头镇牌楼村推出区域分割、分类管理、变废为宝等“庭院五法”,推动家庭“小美”汇聚成全村“大美”;大团镇赵桥村借力独创的“五会七步”村民自治工作法,提高群众参与度,增强村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同感……

  通过全员参与、全员动员、全员宣传,浦东新区美丽庭院建设真正形成了家庭全参与、队组全覆盖、村级全推动的工作局面,并涌现出一大批各有侧重的“特色典型”。

  “柴转银行”存出长效机制

  浦东新区在建设美丽“小三园”过程中,有不少“新”的东西:理念是新的,方法是新的,目标是新的。但真正在“小三园”中唱主角的,却大多是“旧物”——废弃的拖拉机、自行车,村民不需要的砖瓦、木料、坛坛罐罐甚至稻草,废弃的轮胎,承载乡愁记忆的旧爆米花机……而这些被改造利用的旧物的来源,则是各个村、队组划定的公共存储空间——“柴砖银行”。

  与以往的建设项目不同,浦东新区此次提出美丽庭院建设,提出要“花小钱、办大事”,改变以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区定目标、造预算,镇排项目、做工程”以及“政府干,村民看”的局面。

  此类通过引导村民自觉建立“柴砖银行”,做好农村废弃物、建筑废料的归集再利用,正是“花小钱、办大事”的具体举措。

  这些被归集到一起的旧物,被染色、悬挂、摆放,通过能工巧匠的“妙手回春”,有的成为打造“小三园”的材料,有的成为自家“小三园”创意微景观陈设的主角,有的则在村内公共景观空间发挥着余热,涌现出“旧轮胎花园”“纽扣墙”“老水缸新花圃”“瓦片围栏”等景观,真正做到了人尽其能、物尽其用。而“存放的是废柴旧瓦,收获的是美丽庭院”的理念,也逐渐在浦东的乡村深入人心。

  在不少镇村,将废弃物存入“柴砖银行”,还能够获取积分,换取小礼品,甚至是“以物换物”,不但清理了自家庭院,还为全村的美丽庭院建设贡献了力量,让村里的“小三园”移步换景、步步有景。

  而在有的镇村,则通过建设特色“小三园”,在浦东新区“三区”划定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划定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的蔬菜、粮食、果林生产格局,打造各村特色的农业“小三园”。例如,泥城镇目前已建有小竹园、稻香园、扁豆园、棉花园、根雕园等具有泥城特色的庭院,让农业产业和庭院创建相得益彰。

  浦东新区在“小三园”建设中,注重形成“自己想、自己做、自己管”的浓厚创建氛围。镇村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让群众积极参与进来,治理庭院、美化环境过程中,既坚持真金白银投入,也注意“三个防止”,即防止政府大包大揽、防止形象工程、防止铺张浪费,走出了一条依靠群众、挖掘存量资源、吸引社会资源的少花钱、不花钱、可持续的新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