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资讯 > 农业新闻

杭州庆丰村:盐碱地上谱写“和美”生活

作者:李书东
2019-05-20
农业新闻

  日前,位于浙江杭州的党湾镇庆丰村向村民发放了一份社会治理调查问卷,绝大多数村民都在村干部工作、村庄规划、邻里关系和邻里互动、热心村民等选项打了高分。每年年底,庆丰村都会开展“勤诚家庭”“美丽庭院”“勤诚学子”“勤诚好媳妇好婆婆”等荣誉大评比,潜移默化下,“和美”成为村庄的主基调。

  这是庆丰村一直期盼的日子,也是庆丰人一手耕耘的幸福。八旬老党员沈桂春说,“小时候在村里住草舍,老了在村里享福,这几十年,值了。”

  在盐碱地上安家

  70年前,在盐碱地上安家的庆丰人,翻身做了自己的主人,尽管还是勒紧裤带,但也开始憧憬美好的日子。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住的是草舍,土地是盐碱地,地里种不出庄稼,每天只想着怎么吃饱。”庆丰村七旬老党员潘乃渊回忆道,“虽然穷,但民风还是很淳朴的。谁家有困难、谁家要操办红白喜事,几乎全村人都会伸出手来帮忙。”那会儿,大家心里明白,在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里,相互帮衬,日子才能过下去。

  渐渐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入了庆丰人的生产生活。曾经当过生产队长的潘乃渊说,“那时候,大家都想干事情、都想富起来。每年因为土地、劳动、分粮食引发的矛盾不少,不是‘他家种水稻的水漫过来,把我种的毛豆淹死了’,就是‘村道要扩,凭什么要占我的庄稼地’。谁来做和事佬,只有村干部啊。”

  庆丰村党支部书记倪增员还记得,当时的村干部,每天忙着调解,劝和,做思想工作,他说:“其实大家心里都知道,和气生财啊,不解决近邻的矛盾,谁都没法安心做事情。”庆丰村的日子就在磕磕碰碰、你让我退中进行着,有时间去和别人吵架还不如安心为自己干活,靠着勤劳的双手,庆丰村的日子渐渐好起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来,村民对土地的依赖逐渐降低,村民开始探索新的经济收入来源。潘乃渊开始养猪,几年后成了村里首个万元户。不少年轻人到上海打工,从建筑小工慢慢成了包工头,甚至大老板。

  土地集中流转过上幸福生活

  从2007年开始,村干部渐渐发现,散户经营的农业效益不高,村里开始探索土地集中委托流转,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为腾出更多土地,村里启动住房改造,统一建造联建房和公寓楼。

  这一举措当时遭到了不少村民的怀疑和反对,村干部把规划图亮出来,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带村民去先进村庄考察,最终赢得了信任。两年后,庆丰家园建成入住,首批搬进去的村民都成了被羡慕的对象。“房子又宽敞,环境又好,还能把空出来的房间出租。”村民周金其对新房子很满意。

  目前,村里有80%的土地实现了委托流转,这一举措真正将村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因土地而产生的纠纷也逐渐消失。“我现在和老伴每个月能收到5千块左右的地保,平时经营个小卖铺,现在是享清福了。”潘乃渊说。

  尝到了发展甜头的村民,慢慢开始认可、信任村干部,并积极关注和参与到村庄事务中来。从前的“钉子户”王钊娟现在成了村里的宣传员,常常给村民宣传村里的新动态、好政策。还参加了志愿服务队,积极为村民服务。

  村庄变好了,村民的心态也在变化。依托文化礼堂,庆丰村发展了9支公益服务队伍,包括腰鼓队、排舞队、敬老队等。村里每次举办公益服务活动,都热闹得像一个小节日。听说村里要建围垦历史陈列馆,村民纷纷搜集家里的资料和老物件送过来。去年5月,该村成立乡贤促进会,在外面闯荡的庆丰籍乡贤,先后投入350多万元,建设了占地近6亩的文化广场和文化礼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