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资讯 > 农业新闻

“科技”立身 院士工作站落户合作社

作者:马龙明
2019-05-06
农业新闻

  初次见到清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清春时,觉得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个头不高,由于常年在大棚田间穿梭,脸庞黝黑。

  可就是这样一位农民带领着一众社员赢得了很多国家级荣誉: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先进集体、农业农村部蔬菜标准园……,他自己还是“齐鲁乡村之星”。

  从农民到“星”,杨清春走了十几年的路。他认为其中最要紧的,就是“科技”二字。

  “铺路建桥”把专家请到地头

  清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临沂市兰山区李官镇三官庄村,成立于2008年2月。彼时的三官庄村由于一家一户小规模种植蔬菜,难敌市场风险,为了改变群众没钱建棚、销路难寻、收入较低的窘境,这家合作社就此应运而生。

  “当时,一个普通大棚投入在8万元左右。正是这笔高投入,把许多农民挡在了快速致富的跑道外。”为此,杨清春学城里人卖楼的好办法:利用合作社闲散资金投资建一批标准大棚,零首付租给农民使用,农民赚了钱再付租金。

  “老百姓空着手过来租棚,不用带资金;苗子、地膜都是团购,合作社统一提供免费的技术指导。最后,扣除棚钱、农资费用就是农民的利润。”杨清春介绍说。

  这一模式让合作社的规模迅速扩大,社员很快达到380多人。三官庄的大棚蔬菜种出了声势,成了远近闻名的蔬菜专业村。

  当人人都感到满足时,杨清春却越发清醒,多年走南闯北,他知道“一颗老鼠屎便可坏了一锅粥”的道理。“保障蔬菜质量无问题才是合作社长久发展的根本。”可当前农业技术推广是由上而下逐级展开的,乡镇级农技推广与农村对接环节存在弱化或断层现象,打破这堵“墙”不易。

  为了让合作社少走弯路,善于动脑筋的杨清春直接“铺路建桥”,将专家们请出办公室,请到田间地头:合作社专门拿出几个大棚给一批农技专家当作试验棚,为他们腾出办公室和宿舍;临沂大学李广军教授长期为社员授课……

  今年61岁的许传山曾任兰山区农技推广中心主任,现在已经成了清春合作社的驻社农业专家,一周七天,其中至少五天都在合作社里。

  合作社定期会给农户培训,平均每年二十多期。“在课堂上讲,在大棚里实践,这样的形式农民最容易接受。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看似不起眼,其实有不少科技含量。”李广军说。

  合作社这几年的发展,正应了杨清春时常挂在嘴边上的话:“农业要上台阶,科技很重要。”

  “三温两防控”申请了国家专利

  每当有参观学习团队来合作社的蔬菜大棚种植基地时,杨清春总会来陪团,而且还会特别自豪地详细介绍合作社的重要发明。“蔬菜基地的大棚不是一般的日光温室,其独特的‘三温两防控’构造申请了国家专利。”

  杨清春说,这“三温”是日光温、地温和后墙储温。相较于普通大棚,这种大棚顶部倾斜度适中,能够充分吸收日光温;底部下沉约80厘米,可充分利用地温;五米半的后墙全用泥土夯就,白天往里吸热,夜间往外散热,使棚内温度平衡。两防控是指在大棚进出风口处设置一层防虫网,有效防止害虫进入;地面覆盖地膜,可避免因地表水蒸腾造成棚内湿度过大,有效抑制病菌传播。

  “每个棚的成本在十五六万块钱。一般占地四亩,纯种植面积两亩多一点。一个棚用20年没问题。”杨清春笑着说。

  在专家的技术支持下,合作社还发明了一种蔬菜废弃物有机肥及制作方法,将鲜蔬菜废弃物打浆为湿料,将干蔬菜等废弃物粉碎为干料,两种料混合补氧发酵后在大棚基施,实现弃物资源化,减少污染源和病虫害传播,修复土壤,美化田园。

  大棚里的学问真不少,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当地三温两防控蔬菜大棚数量已发展至1020亩,棚内蔬菜一年3季轮作,大棚节约成本20%,产量增产40%。现在这种建棚以及管理技术已推广输出到新疆地区。

  院士工作站去年落户合作社

  去年12月,经过近两年的精心准备,杨清春苦思夜盼的好消息终于到来:筹备已久的盖钧镒院士工作站正式通过审核,落户合作社。

  作为院士工作站引进工程的“媒人”,李广军教授功不可没。“这些年我看到了清春合作社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农民意识的变化,他们乐见新生事物,愿意尝试新作物。”说起推荐清春合作社的原因,李广军如是说。

  2017年,通过李广军的引荐,杨清春与南京农业大学盖钧镒院士取得联系,开始谋划筹资建设院士工作站。“这个院士工作站主要是研究植物蛋白的,其作物是桑科植物——奶桑。”

  从蔬菜种植延伸到奶桑,杨清春看中的是产业未来融合发展的趋势:奶桑浑身是宝,蛋白质含量35%以上。跟韭菜一样,每年能割五六茬,耐干旱,产量高。它可以做菜、做豆腐,做茶叶,做饲料,能有效替代进口转基因大豆。

  借助新的院士工作站研发平台,杨清春带领合作社成立了高蛋白植物研究院和蔬菜技术研发中心,产品注册了“奶树”“奶桑”“桑奶”等商标。

  目前合作社已与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临沂大学等高校达成合作项目17项,引进及研发新技术20余项。

  田野追梦路,只眷有心人。对于2019年,杨清春早已定下了目标:继续围绕农业,多方面发展,在蔬菜、奶桑的科研上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建立团队,打造好实验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