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资讯 > 农业新闻

聊城:青春在乡村振兴中闪光

作者:金悦
2019-04-09
农业新闻

  初春时节,山东省聊城市度假区李海务街道谭庄村的温室大棚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一颗颗草莓长势喜人。时值中午,大棚内的气温高达三十几度,但是村民们却丝毫没有受此影响,继续在合作社技术员的指导下劳作。“捕食螨可以有效防治病虫害,只要在叶上撒上一点就够。”谭庄村温室大棚基地技术负责人谭迎雪正在给村民谭相玉和陈守霞指导“以虫治虫”的技术,她告诉记者,与使用化学农药相比,“以虫治虫”的绿色技术能够在生产源头上避免或降低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对环境无污染,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从而保障作物安全生产。

  指导结束,谭迎雪把今天指导的情况记录到笔记本上。“把这些记下来,以后还可以为其他人提供参考。”像这样的学习笔记,她已经记了十多本了。

  谭迎雪今年35岁,是土生土长的谭庄村人,在村里,像她这个年纪的人大部分都在城里或者乡镇安了家,脱离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但是谭迎雪却留了下来,因为在她心里,始终放不下这片生养她的土地。“之前我在北京一家大型企业打工,在一次回家探亲时,发现村里没有什么突出的产业,人均收入比较低,我就感觉自己必须得做点什么,所以就有了回来创业的想法。”谭迎雪说。

  一次偶然的机会,谭迎雪发现温室大棚不受季节因素限制,一年四季都可以种瓜果蔬菜,是一个致富的好路子。她和村里有着同样想法的年轻人一拍即合,决定建设温室大棚种植瓜果蔬菜。谭迎雪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对大棚种植一窍不通。对知识的需求和对创业成功渴望成了她努力学习的动力,她自己花钱购买了很多关于农业知识和温室大棚种植技术的书籍,用了半年的时间,稳固了基础。此外,谭迎雪等人还一起去莘县学习了日光温室大棚技术。

  学习归来,谭迎雪等人成立了金水种植合作社,贷款500多万元建设了一期40个温室大棚,种上了黄瓜。由于精心管理再加上市场行情好,当年40个大棚就获得了不错的收益。

  “因城市的生态环境决定了人们的生存能力,所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是我们正在解决的问题。乡村的生态环境远远高于城市,针对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呼吁构建成像的生态环境系统进行生态大循环,这样会有利于城市居民改善生态环境。为一期效益还不错,所以第二年我们想扩大生产,又通过农商行贷款1200万元,建设了二期80个日光温室大棚。”谭迎雪说。

  一期40个温室大棚,二期80个温室大棚,约3000人口的谭庄村短短三年间就投资1700万元建设了120个温室大棚。“目前,我们120个温室大棚种植了40余万株西瓜,产量在130万斤左右,就现在行情来说,一茬西瓜可以收入800万元左右。”谭迎雪说。

  合作社赚钱了,大部分村民也跟着赚钱了,但是村里的贫困户怎么办,他们怎样搭上致富快车,和全村村民一起过上富裕生活呢?经过全体社员商议,一个帮扶办法出台了,“合作社将其中40个棚分给贫困户管理,让贫困户负责日常工作,产出效益后五五分成。”谭迎雪说。

  魏晓东和秦雪一家是谭庄村的贫困户,合作社承包给他5个温室大棚,种苗、肥料等合作社全部承担,他们两个只负责管理就行,收益五五分成,没有投入压力的两口子,现在每天干劲十足。“一个棚里能产一万斤西瓜,一季下来能挣三万多元钱。”秦雪高兴地说。

  去年,谭庄村又完成了新的扶贫项目招标,投资300余万元建起了八个高标准钢架结构大棚,采用立体式无土栽培技术种植草莓。这对谭迎雪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她购买了相关书籍,研究起了草莓种植技术。“只有提高自身技术水平,才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谭迎雪说。

  乡村振兴,人才是魂。下一步,度假区在鼓励人才回乡创业的同时,通过建立健全人才培育、扶持、激励机制,大力培养乡村本土人才,搭建创业干事的舞台,支援乡村本土人才创业创新,让越来越多的职业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度假区把开发本土人才资源作为乡村振兴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坚持培养本土人才、提升本土人才、用好本土人才,让本土人才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加速器”,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活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