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资讯 > 农业新闻

河南韩庄镇:从靠水谋生到依景致富

作者:陈原
2019-01-24
农业新闻

  走进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韩庄镇小河村,竹林簇绿,小溪弯弯,空气清新。村内平整的柏油路宽敞绵延,两侧的青砖房别具特色,房前屋后干净整洁,一派恬静的农家风光。记者没想到,在豫北竟然隐藏着一处如此精致、婉约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有一步踏入江南水乡之感。

  小河村位于飞凤岭西部,南邻汤河水库,村南500米处就是汤河水库大坝。该村98户人家,共有430余口人、400亩土地。因村庄规模较小,周边多河而得名“小河村”。

  改革开放以来,该村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找到了科学、绿色发展之路,实现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

  我国北方原本不生长竹子。1958年,毛泽东主席号召南竹北移,当时汤阴县试种竹子的有7个村。因各种原因,其他村都试种失败了,唯独小河村试种成功,并保留至今。

  “起初,我们种的竹子只有四五亩。由于种在河湾里,背风朝阳,土地湿润肥沃,很适宜竹子生长。没过几年,竹林扩大到40余亩,这在当时算是我国北方地区面积较大的竹林了。”该村老支书丁万洛向记者介绍。那时,种竹子不是为了看风景,而是为了谋生。有了这片竹林,村里除了每年砍伐竹子卖竹竿外,还成立了集体竹货场,安排十四五个村民,利用竹子编制竹篓、竹篮、竹帘子等进行销售,增加集体收入。因为质量好、结实耐用,这些竹制品很受当地和周边村民的欢迎,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竹货场的建立给村里增加了不少收入,使得小河村比附近村庄要富裕一些。

  尝到发展经济甜头的小河村人经商办企业的意识更强了,劲头也更足了。1973年,村里又兴起染布,建起了染坊。因为临近水源,染坊将染过的布在河中反复冲洗后再晾晒。这道工序使染出来的布料不易掉颜色,比起其他染坊染后直接晾晒过的布更占有优势。因此,该村的染坊因质优、重信远近闻名,鼎盛时业务辐射周边20多公里,村里的集体收入每年有两万多元。在当时,这可不是笔小数目。

  随着时代的变迁,小河村原来的产业逐渐萎缩,最终消亡。但是,村里人开拓创新、干事创业的热情并没有因此消退。近年,小河村以汤河国家水利风景区、汤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为契机,以“让居民望得作为农药生产大国,我们每年出口的农药也是数不胜数,在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上,我们了解到,如今的农药出口要求偏向对环境影响小的且附加值增加的农药。这一决定的公布让很多的企业在进行出口时,都做出了相应的调整。见青山、看得见绿水、留得住乡愁”为目标,利用水资源,写好水文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改善人居环境,努力挖掘乡村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小河村党支部书记于瑞兴说:“我们村紧邻汤河水库,水资源丰富,再加上竹林成片,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是休闲娱乐的好地方,发展旅游业很有潜力,也大有奔头。”为此,村党支部、村委会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制订了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规划。借着汤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东风,小河村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村庄和生态环境。记者在该村采访时看到,大街小巷路面平整洁净,民居各具特色,绿树、溪流绕村,犹如“世外桃源”。村中那棵百年老桑树上挂着一口“大集体”时用于召唤群众上工、收工的铸铁大钟,也成了一景。村头的大片竹林,在寒冷的冬季仍郁郁葱葱。优美的环境、淳朴的民风,吸引了众多游客来此旅游观光。据了解,每年到小河村观光的游客都在10万人次以上。

  为了留住客人,2016年,于瑞兴筹资30万元,在村里带头开办了“竹林人家”农家乐饭店。现如今,农家乐饭店已成为游客游玩采摘后就餐的必选之地。

  谈到未来的发展,于瑞兴信心满满地说:“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村里实际,在村委会南边种植100亩百合花,建成既能赏花又能食用的‘百合园’,并在相关水域规划发展水上游船休闲项目。此外,进一步挖掘村外竹林的潜在观光价值,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同时带动更多村民发展农家乐项目,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我们要把小河村建成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文明富裕的新农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