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资讯 > 农业新闻

舞钢打造乡村振兴新标杆

作者:马龙
2021-05-31
农业新闻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近年以来,舞钢市委、市政府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以乡村振兴示范带创建为引领,加快推进“五大振兴”。

特别是舞钢市委八届十一次全会提出,将“坚持优先发展,打造乡村振兴标杆”写入《中共舞钢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以及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这不仅为舞钢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信心决心,也为该市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

打造特色产业 兴农富民有底气

4月30日,舞钢市庙街乡人头山村沸腾了,全乡120名“骑士”共论车技。当日,庙街乡首届环乡自行车赛在红石崖茶旅小镇开幕。

“环乡自行车赛只是我们推进农文旅融合的一个缩影,在乡村振兴中,我们充分发掘本地特色资源,打造了自己的重点产业,有力带动了农民致富增收。”庙街乡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要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正是立足当地特色,庙街乡规划建设了红石崖茶旅小镇。红石崖茶旅小镇位于庙街乡人头山村,境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有古红阳侯国、楚长城遗址,还曾经发生过著名的四头垴激战、人头山突围战。此外,自然资源禀赋优异,山水林湖交相辉映,其中境内的九龙山景区面积45公顷,山上奇石林立,素有“中原天然石雕园”之称。

而尤为一提的是,境内“灵珑山白茶”规模1160亩,是我国白茶种植最北端,被誉为“江北第一白茶”,获得中国绿色食品A证、第二十一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全国第十批一村一品村镇、国家森林乡村、河南省水美乡村、河南省卫生村荣誉称号。

得益于“规划先行”的推动,庙街乡树立“红色基因颂传承,绿水青山赋潜能,特色产业富民生”的发展理念,致力于整合资源优势,围绕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茶文化、山水文化,重点建设红石崖茶旅小镇,现已完成一期规划建设,初显“山水茶香,古韵庙街”的神韵和风采。

红石崖茶旅小镇也从侧面反映了舞钢市产业发展的思路。在乡村振兴中,为破解产业发展规模偏小、产业链条偏短、品牌意识不强等难题,该市坚持“走特色化路,打差异化牌”思路,通过厚植肉鸽、白茶、乡村旅游等产业优势,做“特”涉农产业。同时,大力实施品牌创建战略,做“优”本土品牌,持续坚持以龙头企业拉动产业链、以特色产品提升价值链、以电商物流串起供应链,做大规模产量,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和效益,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产业支撑。

如今,以肉鸽、白茶、乡村旅游行为特色的乡村产业不断迸发出新的活力,行走在舞钢大地,一幅乡村振兴的产业图景正徐徐展开。

改善人居环境 乡村宜居宜业

乡村振兴不仅要产业壮大,更要让农民宜居宜业,这也是“农村美”要实现的目标。

乡村环境改善的重点,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近年来,舞钢市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仅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还于近日获得了“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县”的荣誉称号。

如何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舞钢市因地制宜,打出了自己的五大“组合拳”。

一是规划先行。村域规划图、居民点规划图、村庄规划说明书,这些看起来“高大上”的图景,却一个个为舞钢农民所熟识。为了改变村庄混乱无序的局面,舞钢市进行了村庄规划编制,目前171个村庄“两图一书”成果编制已完成,7个省级示范村初步规划成果已完成,村庄分类规划完成比例更是达到100%。随着“两图一书”的逐步落地,全市村庄面貌将焕然一新。

二是创建提质。全市181个农村行政村,成功创建人居环境改善示范村96个,达标村48个,创建比例达79.5%;积极实施总投资达4.2亿元的“美丽小镇”建设工程。以人居环境改善示范村和美丽小镇建设为抓手,极大提升了舞钢市乡村的美丽颜值。

三是治理改造。通过市场化运作,初步形成了全市城乡环卫一体化格局。以康庄村、彦张村、水田村为试点,积极探索进行垃圾分类。实施厕污同治,全市累计完成农村户厕改造48537户,建设“大三格”化粪池102座,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达到98%、96.2%,超额完成省定90%的改厕任务。

四是亮化提升。全市农村公路所有行政村、自然村道路硬化率100%,新规划提升“四好农村路”12条44.52公里,目前正在加紧建设;通过增绿植绿行动,全市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40.2%;实施“村村亮”工程,村内主要场所亮灯率实现100%。累计开展各级河长巡河6155次,清理河道垃圾、杂物杂草110立方米,清理河道9.45公里。

五是废物利用。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全市目前共有规模养殖场81家,粪污处理设施已实现全部配套,配套率100%,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1.03%,大型规模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全市废旧农膜回收和综合利用率达到92%。

以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不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开展村容村貌提升行动。正是这一项项举措的实现,一个个废弃坑塘变成游园广场,在产业发展的同时,以绿化、美化点“靓”乡村,让乡村变得宜居宜业。

深化农村改革 激发乡村活力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乡村振兴中,舞钢市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以改革创新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人是最活跃的因素,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振兴。为了吸引人才,舞钢市大力实施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人才进农村、乡贤回农村“三进一回”行动,推动各类技术、资金要素“进乡入村”。

不仅要引得来,还要从乡村内部培育新生动力。为此,舞钢市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规模大户和专业大户累计注册家庭农场306家(2020年新增28家),创建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21家,落实中央财政扶持资金52万元。注册的农民合作社有320家(2020年新增20家),较5年前增加110家。全市合作社社员达2600余户,辐射带动农户达28500多户。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注入,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极大活力。

除了人才外,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为了激发土地活力,该市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和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扎实推进农村承包地、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加快推进“一户多宅”整治,实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自由流动,让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而在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面,随着集体成员身份确认、集体资产折股量化、股份合作制改革、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等工作的推进,截至改革基准日,全市所有行政村共清理各类资产5.12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149.5万元,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23.8万人,耕地80.3万亩,颁发股权证7万本。

在资金方面,舞钢市探索建立政银担合作模式。累计向省农信担保公司调查推荐项目22批次、305笔、9353万元,其中解除担保190笔5678万元,贷款存量115家3675万元,切实转变了财政支农方式。一大批资金的注入,不仅解决农业项目的“燃眉之急”,更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资金保障。

弘扬乡风文明 乡村留根铸魂

如果说,产业发展和村容环境是物质硬核,那么,乡风文明就是精神内核,更是我们割舍不断的乡愁。

农村文化阵地是乡村振兴的文化载体,因而也是舞钢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着力点。该市不仅实现文明实践场所全覆盖,还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和乡村两级志愿服务分队全覆盖。文化载体是第一步,还需配套相应的文化服务体系。按照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七个一”标准,全市基层文化中心建设工作基本完成,特别是曾经的33个贫困村村级文化中心建设已全部达标完成。

弘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在建设文化阵地的同时,舞钢市全力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目前,全市各村已实现“一约五会”(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孝善理事会)全覆盖,引导群众形成了节俭光荣、浪费可耻的文明乡风。仅红白理事会就累计帮助群众简办婚丧嫁娶事宜1500余件,节约开支3000余万元。

随着农村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丰富,全市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文明村、文明户和文明镇。100个五星级文明村、17个六星级文明村,36000户七星至九星级文明户、329户十星级文明户,文明村和文明户的评选形成了良性互动,人人争文明、村村比先进。文明大比拼也起到了显著的效果,6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县级以上文明村标准,100%的乡镇达到了县级以上文明镇的标准。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久久为功的工程。在乡村振兴中,舞钢市按照“五个振兴”的要求,铆定“打造乡村振兴标杆”这一目标,全面贯彻省、市决策部署,全力以赴抓好抓实重点工作,持续细化举措措施,改进不足、补齐短板,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更好的精气神,为实现“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为“十四五”新征程开好局打下坚实基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