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资讯 > 农业新闻

丽江玉龙种子“回到”农民地里

作者:金俊远
2019-01-18
农业新闻

  2013年7月,云南丽江玉龙县宝山乡石头城所在的宝山村副书记木文川家里来了一群客人。对于一个知名的旅游探险地,每年这里都会吸引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们到访,因此木文川并不很在意。而这次来访的客人却不一样,他们是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宋一青和她的团队。木文川在交谈中听到了一些新鲜的词汇,如“种子的公共价值”“就地保护种子”等。而在此之前,他和大多数村民一样,一直以为种子是由种子公司来进行改良和培育的。

  宋一青的团队将在这里开展一项参与式植物育种的试验:从当地的农作物品种入手,农民自己作主,在专业育种专家的协助下,进行植物遗传资源改良或品种培育。从此,村民的生产生活将与种子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为什么要选择在石头城,保护当地的种质资源,特别是世世代代掌握在农民手里的传统品种?宋一青说,选择丽江金沙江沿线的村落最具有挑战性,一方面,这里有着丰富的生物物种多样性和独特的生态系统;另一方面,这里和中国其他地方一样面临着老庄稼、老种子连同老习俗消亡的威胁,而当地纳西族的文化自信将为这个保护行动提供最好的动力。

  2014年初,木文川作为参与式选育种小组带头人,组建了由村里的妇女和老体协骨干组成的参与式选育种小组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加快,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更加完善,休闲旅游会成为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最后表现。人们开始对乡村旅游产生向往。但现在投资过度、粗制滥造等问题过于严重,只能希望当地政府能改变乡村发展格局,以文铸魂,让更多游客魂牵梦萦,流连忘返。,大家一起重拾对传统品种和传统文化的整理保护工作。团队里的妇女张秀云至今还记得父亲常说的一句话:“有种(三声)有种(四声)才有吃。”在她的记忆里,小时候,种庄稼都是老百姓自己留种,在收获的季节把最好的果实挂在祖房的顶梁柱上,寓意用最好的粮食祭祖宗,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但是,就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石头城村也和大多数中国的乡村一样,为了吃饱饭,选择了高产稳产的杂交品种,原来高品质的本地庄稼和老种子慢慢消失了。再加上化肥农药的使用,庄稼的产量不断增高,但是像小白籽一样细长的传统黄玉米种子却找不到了。

  这也正是过去的几十年中国广大农村的一个现状,从相关数据中可以看到,中国在粮食丰产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但农作物品种资源保护形势不容乐观。中国在20世纪40年代种植的水稻品种有46000多个,但目前种植的品种只有1000个左右,农作物地方品种和野生近缘种丧失严重,形势严峻。

  农家种子 传统智慧

  宋一青的团队要做的就是让那些已消失和濒临灭绝的种子回到农民的土地里。从1999年起,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和多个科研机构合作,在广西启动了“参与式选育种试验”,这项开展了近20年工作,回答了一个问题,如何才能让广大农户手中丰富的种质资源得到有效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专家们数十次来到石头城,在田间交流指导。木文川清楚地记得,当村民们不小心将不同玉米品种混合时,他们一眼就能看出来。村民们也会分享祖先传下来的治虫土办法和保存种子的土经验,专家们不但没有笑话,还为他们的做法竖起了大拇指。

  村民团队的成员分季节在田间开展参与式选育种、传统品种提纯复壮的培训,同时对现有的传统品种进行资源登记,号召大家一起找寻儿时的味道。村民把对土地的热爱倾注在每一粒种子上,在自己的试验田里,他们起早贪黑,用自己的行动来诠释“每一粒埋在地里的种子都有破土的希望”。张秀云在城里工作的儿子几次来接她,但她还是选择留在乡村。儿子开玩笑说:“妈妈只选择种子,不选择孩子。”她与广西农科院玉米研究所的专家进行品种改良并成功试种,如今,以张秀云名字命名的玉米种子“秀云1号、2号、3号”,已交流到美国、秘鲁、印度、墨西哥、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家,走向了世界。

  木义昌老村长也是团队成员。他讲述道,豆制品在石头城很受欢迎,在过去每家每户会种植黄豆,现在种植农户慢慢减少。团队成员多方寻求到了黄豆种,从2015年开始,木义昌带头进行32个品种黄豆试验。2017年,他选出了最适应石头城的8个品种,免费分享和交换。

  一次偶然的机会,木文川在金沙江上游的油米村找到了消失已久的荨麻种子。荨麻织出来的麻布,是当地村民丧葬和婚嫁时不可或缺的材料, 木文川将荨麻种子带回石头城,恢复了村里的荨麻种植和纺织,老奶奶又重新坐到了停用已久的纺车前织麻布。这一尝试让村民们对收集老种子和整理传统文化习俗有了更大的兴趣。

  “种子虽然小,却传承着文化。”在参与种子保护的过程中,木文川和团队的成员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对于农民最司空见惯的农家种子和种植方式,其实蕴藏着最深厚的传统智慧,一代一代流传下来,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律,是祖先最朴素的生态思想。

  在参与式选育种团队努力下,石头城的品种越来越多。2016年,在农民种子网络协助下,建立了石头城社区种子银行,现在展示有113个品种。在生物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的当下,为人类建一艘种子的“诺亚方舟”,这也是农民种子网络协调人李管奇建立种子银行的初衷。截至目前,农民通过种子网络登记了500余种作物品种资源,并已在全国建立了3家种子银行。

  种子的故事传播到国际舞台

  种子的交换和流动是全球农耕文明发展乃至整个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关于种子的故事,丽江人最熟悉的就是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农业部的资助下,美国植物学家约瑟夫·洛克来到丽江玉龙雪山,行进在高山深谷之中,采集植物标本和种子带回美国,对美国当代农业发展思潮产生了一定影响。

  在21世纪的今天,种子的故事仍在延续。这些世代居住在大山里的村民,带着自己原生种子,走出国门,分享育种的经验。从2014年至今,团队成员不仅去了大洋彼岸的秘鲁和墨西哥,还去了不丹和塔吉克斯坦,以及时尚的意大利、和我们一样古老的邻居印度。结识了当地原住民,双方交换了农作物种子。“我们只是肤色不同,但从事的是共同的职业”,木文川说。

  一方面是保留老种子,另一方面进行适应性繁种。育种团队的另一位妇女李瑞珍就以自家的一块地作为试验田。她尝试种植从世界各地带回的种子,墨西哥和秘鲁的玉米,法国番茄,塔吉克斯坦小麦,在每个品种前面插着写有作物名称和种子提供人的信息牌。在自家的田里种植后,收获的种子再放到种子银行进行更新,周而复始,播种耕耘。

  石头城保护种子的行动扩大到了金沙江沿线相邻的村社,分别是吾木村、油米村和拉伯村,四个村之间的活动也从种子交换、种子更新,上升到了应对山地农业文化面临的变化趋势及主要挑战。2018年初,四个村落自愿形成“纳西山地社区联盟”,四村村民以保护种子为切入点,守护山地文化的生存智慧,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今年1月初,由石头城牵头的“纳西四村”模式,被列入了联合国环境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丝路环境”项目。

  这并不是石头城村第一次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了声音,在2018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边会上,石头城等四个纳西族村,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的经验作为优秀案例在会上作了分享;2018年国际社会生态农业高峰论坛中,以这四个村为蓝本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研究报告发布;2017年在墨西哥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上,石头城村民代表分享了育种经验……在呼唤绿色地球的今天 ,相信他们的声音将传播得更远更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