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资讯 > 农业新闻

“手工定制” 五常大米不走寻常路

作者:丁龙一
2020-09-06
农业新闻

八月的五常,满目苍翠,微风拂过,一望无垠的稻田漾起阵阵涟漪,知名农业品牌“五常大米”正在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上扎根生长,绽放蓬勃生机。


“精耕细作”奔小康



当地农民在稻田中人工除草(受访者供图)

大雨初歇,碧空万里,走在五常市民乐乡“黑土农庄”合作社的稻田边,总能看见三三两两的青蛙在水稻中肆意的跳跃穿梭,瓢虫时不时的落下,吸着稻田的香气,歇一歇脚。


说起自家合作社这4500亩的有机水稻,靳福国颇为自豪。与大规模机械化种植不同,靳福国选择了纯人工种植。从浸种到插秧,再到施肥、除草、收割,水稻种植的全过程都由人工来完成,就连肥料用的都是无污染的豆饼,再加上稻种选用的是我国优质稻种——稻花香2号,亩产虽少,但结合五常独特的土壤、气候环境,收获的大米口感绝佳。靳福国种水稻犹如“纯手工定制餐具”。


据靳福国介绍,与机械化种植相比,每亩地的种植成本多出了1500元左右。坚持高成本种植,收益也是看的见的,购买他家大米的客户主要来自于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水稻还没收割就已经预定出了1/3,剩下的大米也是供不应求,往往是水稻刚一成熟就被抢购一空,出售价格一直很稳定,受市场行情波动不大。


靳福国说,因为全链条人工种植,每年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而这些人都来自于合作社周边的镇上或者村子里。每年每公顷水稻种植直接带动就业人次在80人左右,每人次每天的工资在150-200元不等。再加上参与合作社土地流转的收入,一年下来,在合作社工作的农民轻轻松松能赚到上万元,能力强、干活熟练的农民甚至能有几万元的收入。


有机稻的“现代化”



乔府大院创意稻田画“中国饭碗”(受访者供图)


从“乔府大院”公司的二层观景台往下看,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中“手中有粮”“中国饭碗”“五常大米”几个大字格外亮眼。


作为五常市唯一一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乔府大院一方面享受着“五常大米”品牌价值带来的高收益,另一方面也在积极的探索如何守好“五常大米”这个品牌,如何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与靳福国的小面积种植有所不同,在坚持有机、绿色农业的基础上,乔府大院进行了现代化农业的探索。智能自动灌溉系统、水肥一体化、水质、土壤、空气监测系统、病虫害养分系统、电子灭虫设备、智能无人机和稻谷智能加工仓储设施等现代化装备一应俱全。通过稻田物联网监控管理平台,真正实现了水稻生产管理的标准化、精准化、数字化和透明化。


据乔府大院工作人员程丽娟介绍,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乔府大院驰援武汉上百万元粮食物资,捐赠给五常市上百万元医疗物资,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企业的责任与担当。


护品牌,政府搭台



五常市农业物联网服务中心杨少鹏介绍情况(唐宋摄)


“五常大米甲天下,天下大米假五常”,这句顺口溜说出了五常品牌农业建设过程中的无奈。大米是我国重要的口粮,“五常大米”是中国优质大米的代表之一。怎么防止以次充好?怎么守好“五常大米”这个品牌?是五常市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依托“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模式,五常市政府创新性的引入了“福码”溯源系统,通过大数据实现了五常大米的深度溯源,保证消费者能购买到真正的五常大米。


政府千方百计的用科技手段端好“五常大米”这碗饭;企业在享受“五常大米”品牌溢价的同时,也投入大量的成本在产业发展上做示范、做探索;农民在政府帮扶、企业带动下,收入稳定了、口袋更鼓了。


再过一个月,秋风拂过田野,五常定会再次续写一曲丰收的乐章。

来源:人民网;作者:XXX;


推荐阅读